每周四上午9点到11点,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德善书院内,总能看到一位女老师,俯下头,执着笔,带领一群孩子和市民用毛笔抄读儒家经典。在高大的孔子像下,一群人聚在一起,或磨墨、或写字、或分享、或吟唱,这种柔和亲民而又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传统文化转变成一种有温度有感情的力量,实实在在介入到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中去。
这便是“江苏省全民阅读推广人”顾梅组织的“梅子时间”现状?!吧睢⒔挥?、思考、表达,放大心量,彼此砥砺”,每期“梅子时间”,顾梅都会以信笺的形式写下对书友的赠言。从2015年4月23日至今,“梅子时间”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526封长信标志着与市民朋友们的526次相聚。每周一次,10年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前儿童均可无门槛参加,顾梅让古籍里的文字变成了百姓心头的灯火,留下慎重、缓慢却又不易磨灭的印记。
深厚的家学渊源
埋下国学传播的种子
顾梅是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也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外孙女,她深受家族的感染与影响,对教育始终秉持一腔热爱。
采访中,顾梅谈到了钱穆先生对家族的影响以及自己对外公的崇敬之情。钱穆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笆ι嗳谖恢恢稚逑郑贾浇逃??!闭饩浠跋褚涣V肿?,埋进了顾梅的心里。她将家族教育理念融入现代教育实践,长期关注儿童心性的发育与美感的表达,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儿童教育”的实践研究,做父母支持下的中国传统经典阅读教育。除了“梅子时间”以外,她还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举办了“融融堂”,定期开展读书活动。
“我想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是可以安顿当代人身心的,我也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从先人那里找到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惫嗣繁硎荆小堵塾铩匪枷牍萌兆邮恰懊纷邮奔洹庇谰玫钠谛?,钱穆所著《论语新解》也是希望人人可读,并真修实践,因而她专门制定读书规约,勉励书友把读《论语》当作对镜整妆、学习做人的过程,在心性学的意味上求通经典,成为身心健康的中国人。
“4月23日是读书日,遵照读书日的召唤,第一期是周四,十年来都是周四。我们邀请顾梅老师主持‘梅子时间’,博物馆免费提供场地、抄读所需工具等,便是希望借此润物无声的渗透,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彼罩荼滩┪锕菪滩恐魅瘟醴昵锼?。
历时10载
“梅子时间”准时开展
最初受到苏州碑刻博物馆的邀约来作读书日讲座时,顾梅想,劝读不是一朝一夕的,推动阅读须是天长日久埋头来做的。于是,“梅子时间”将读书日变成了阅读周、阅读月、阅读年,每周开办、常年坚持,让公众可以更有时序地亲近经典阅读。
多年来,顾梅用画信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登珊现?,时任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的张劲雷看到了她的画信,主动联系她,于是就有了从2015年延续至今的“梅子时间”。顾梅随身带的大包里常年备着用于画信的笔、砚和水彩颜料,与人交谈心有所感之时便一笔一笔地描摹着,笔停画信成,情感也随之倾泻于笔端。
画信画心话人生,2015年4月23日起,顾梅主持开展“梅子时间”国学阅读与推广项目,力行“劝读”,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利用碑刻博物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国学经典启蒙,推荐阅读钱穆先生相关传统文化书籍,以及用画信的方式表达学习和践行传统经典的感受等。
时间固定、形式自愿自主,“梅子时间”不仅促进了参与者和组织者进行感情交流,更使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成长过程。顾梅分享生活感悟时,就会将自己手书的画信展示出来,念给当日参与“梅子时间”的大家听,10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一期不落。因为画信带有诗意的表达,其间大家的交流,也是诗意的。
情怀所致身体力行
让经典照进百姓家
“素行读书会”是顾梅于2019年开启的“梅子时间”子栏目,只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和水滴石穿的坚持,参与者不论男女老幼,有教无类。“我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我们是向往读书的一群人,‘素行’二字是梅子时间的侧面写照。”
“素行读书会”的代理班长陈统一对此深有感触:“我是一名健身教练,当代理班长其实开始挺没信心的,后来梅子老师跟我讲,没有读很多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想不想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份心意最重要?!背峦骋幌衷诟涸鹪诨疃南谓佣未齑蠹摇岸欢保有爸纹轿涫酢本?,做做八段锦等健身活动,台上的他一招一式都很认真。结束后所有人又端端正正向孔子像三鞠躬,每期如此从不遗漏。
“梅子时间”每期都有新学员,也有期期都来的老学员,学员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各自努力,相聚时便互相分享最新的读书体会。“素行读书会”打卡群里,学员共读《论语》,大家的读书兴致愈来愈浓,代理班长会把《论语集注》《论语新解》的相关注释放在群里,有人会分享共读章节的英文译本,或晒出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越来越多愿意读《论语》的人正在把《论语》读出滋味来。
“每个人都有情怀,如果你的生命没有走到拥有情怀这一步,其实还蛮单调的?!惫嗣匪担约菏艿酵庾娓傅挠跋?,相信人情温暖,崇尚儒家传统文化的理想状态。如今身体力行地做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既是对“如何有效推动全民阅读”的一种解答,也是自身情怀所致,而她也将继续做下去。(记者 宋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