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茶楼信息网论坛,栖凤楼品茶app,51茶楼平台,凤楼阁信息兼职2025

文明网搜索

非遗新韵,文明实践让传统“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德润苏城实践同行
选择文字大小  

  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草药、榫卯、藻井、盘扣……传统非遗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当文明实践牵手非遗技艺,让居民在指尖的温度里感知文明的力量;当传统民俗融入日常,让居民在真善美中领悟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真谛。

  “非遗课堂”开课啦 

  通安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三级阵地,以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统筹圆心,村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落地半径,通过“非遗传承赋能文化认同+文明实践涵养道德风尚”的双轮驱动,构建分层覆盖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练演”一体化设计,让非遗技艺成为传递文明理念的生动载体。

  新街社区“童探本草 药香传承”项目通过“动画导学、实物辨识、药饮调制”三阶教学,让青少年在触摸完整药材、观察切片纹理中,建立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华通五区“藻井之美”课程则以敦煌艺术为切入点,采用“知识科普+手工创作”模式,引导青少年用彩纸拼贴出藻井纹样,在指尖重构千年艺术瑰宝。

  

  新街社区的“纸间园林·榫卯里的文学密码”活动,将建筑智慧与文学经典融合,亲子家庭通过搭建“牡丹亭”榫卯模型,在“像乐高一样有趣”的实践中,既领悟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妙,又在合作中培育文明互助的现代品格。

  

  服务精准“对胃口”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通安镇创新“分众化、错时制”服务机制。通过“需求导向、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让文明理念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渗透”。

  达善社区吴语课堂瞄准青少年语言传承断层,利用周末开设吴语课堂,老党员用“七种声调如低吟浅唱”的生动讲解,结合童谣学唱、方言问答,让苏州话在欢声笑语中重获生命力。

  

  针对老年群体,“时光偕老”主题活动通过拍摄纪念照、录制爱情故事,用现代影像技术把相濡以沫的深情与勤俭孝善的优良家风定格成可代代相传的文明底片。

  

  非遗玩出“新皮肤” 

  通安镇创新“非遗+”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可以与现代文明对话、为生活添彩的鲜活存在。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通过灯笼制作、民俗体验,将七夕的“巧”文化转化为邻里互助的文明实践。

   

  “梨花扣韵·翠梨飘香”活动将非遗盘扣技艺与当地翠冠梨结合,让“梨香”与“指尖技艺”共同飘进千家万户,实现文化赋能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宋锦苗银冰箱贴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家居美学,成为了日常生活装饰。

  

  从国风集市的星河漆扇,到榫卯模型里的文学密码;从吴语童谣的软润音调,到盘扣梨香的创新交融,通安镇正以“文明实践+非遗传承”的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文明素养的沃土。在这里,每一次非遗体验都是文明理念的传递,每一场文化活动都是真善美的播种。

  下一步,通安镇将持续深化“非遗+文明实践”融合发展,让更多文化瑰宝在文明实践中焕发新生,让文明的种子在群众心中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责任编辑:汪 丽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