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专业教师、10名助教学生、10名家长志愿者跨越千里,这是今年伦华教育北川支教团队的阵容。在北川桂溪小学、擂鼓八一中学的结业汇报中,支教团队用一场融合知识与文化的盛宴,赢得了北川地区领导、师生与家长的一致赞誉。曹伦华总校长带来的“北川博慧奖学金”,更让这份坚守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敖衲昵》曷谆逃苣辏颐橇旮氨贝ㄖВ⒆用堑难莩鼍褪亲詈玫睦裎??!辈苄3さ幕埃莱隽苏獬」嫘卸某跣摹灾段?、情感为泉,培育跨越时空的“成长之林”。
课程融合筑基石:
让知识在碰撞中生长
今年的支教课程,以“大禹故里治水精神”与“苏州园林营造智慧”为双核,打造了“为伦华十周年庆典献礼,双城育林人”多学科融合特色课程,让知识跳出课本,在实践中生根。
苏科外周圆老师的课堂上,非遗漆扇与诗歌创作相遇。孩子们在扇面、伞面上书写心中的诗意,当地民间诗人刘胜燕的加入更让童声与诗韵共振,传统文化的新芽在笔尖绽放。苏科外单希老师为桂溪小学量身打造的原创戏剧《山海相逢》,让孩子们以真实姓名、方言演绎,在角色中读懂巴山蜀水与江南烟雨的文化共鸣,“原来家乡的故事这么动人”成为孩子们最常说的话。
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同样精彩。苏科中李娇老师为九年级学生设计的AI文本手册与桌游探究课,让《孔乙己》课本剧排演有了数字艺术的加持;苏科外万宝银老师的“水之探究”课,以太空沙模拟鲧禹治水差异、还原都江堰原理,让“大禹精神”与“园林理水智慧”在动手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苏科外范振华老师的桥梁模型项目,则让苏州园林的精巧与羌族建筑的厚重,在孩子们搭建的模型中完成了一次跨时空对话。
新知引航开眼界:
那些闪闪发光的“第一次”
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许多“第一次”的体验,正悄悄改写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代码能画出羌寨的屋顶!”苏科外王卫坚老师的“数字年轮密码”课上,孩子们从对代码的懵懂,到亲手用程序勾勒出北川羌寨与苏州园林的轮廓,兴奋的欢呼声响彻教室??魏螅勾胖涛扑慊淌业募甘ǖ缒浴胺隆?,用专业守护孩子们的学习之路。
苏科外姜海潮老师的音乐课堂上,英语零基础的一二年级孩子逐个音节突破,当完整唱出第一首英文合唱时,“老师,我会唱英文歌了”的雀跃,让所有汗水有了归宿。而花式跳绳、飞盘闯关等运动的引入,更让伦华教育“慧智健体”的理念落地生根——常熟伦华外国语附属古里小学杨雨航老师教孩子们调整绳长、练习步伐,苏科中谷大帅老师的飞盘趣味课程里,内向的孩子主动争当队长,“运动让我们更勇敢”成了孩子们的心声。
大爱接力向远方:
教育公益里的坚守与共生
教育公益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跨越身份、跨越时空的接力。从教师到学生,从家长到社会爱心人士,每个人都在这场行动中成为“育林人”。
“支教不是单方面的照亮,而是在黑暗里摸到对方掌心的星光?!彼湛浦幸├鲜Φ幕埃莱隽诵矶嘀驹刚叩男纳?。她带着《年轮的秘密》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在英语阅读中读懂“成长的风雨皆是馈赠”;苏科中孟娟老师为了去年孩子们“明年还来吗”的期盼,今年带着更精致的舞蹈编排归来,每个动作都打磨数十遍,只为让孩子们拥有最闪亮的舞台。
学生与家长志愿者的加入,让这份爱更绵长。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赵桐菲(伦华校友)带孩子们赏析《蜀道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许天顺(苏科外校友)用物理实验帮孩子们串联知识框架;社会爱心人士王静佳的心理健康课上,“蝴蝶拍”解压动作被女孩郑重记?。骸拔一嵊涝都堑谜飧龇椒ā?。家长志愿者们则从活动策划到后勤保障全程投入,孙建宇先生感慨:“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支教最大的意义?!?/p>
这份坚守,早已超越短期帮扶?!氨贝ú┗劢毖Ы稹蔽?00名孩子注入动力,“云端课堂”让优质资源跨越山海,吴利华等受助孩子在苏科外逐梦……正如北川县教体局局长王勇所说:“伦华教育把孩子放在心上,让山区教育在理念融合中不断生长?!?/p>
十年耕耘,千里奔赴。伦华教育的北川支教,从来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用课程创新唤醒潜能,用持续坚守培育信任,用大爱接力照亮远方。这片“成长之林”,终将在山水之间,绽放更灿烂的芳华。(记者 宋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