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向参观者讲述着新四军在阳澄湖畔英勇抗战的故事。他就是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原馆长、今年80岁的农民作家徐耀良。
山河无恙,军魂永存。碧波万顷的昆承湖,曾映照过硝烟弥漫的烽火;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曾掩护过多少无惧生死的战士。饮着昆承湖的水、沐着芦苇荡的风成长起来的沙家浜人,血脉里奔涌着红色基因。
徐耀良,正是在战火淬炼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红色守望者。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收集、整理、传承红色文化?!彼靡簧凶耪馄铀氐氖难?,让红色文化在芦荡碧波间生生不息。
“历史使命呼唤我探寻英雄足?!?/font>
推开徐耀良工作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摆满书籍的书架。《沙家浜人》《沙家浜昨夜风云》《近看沙家浜》……书脊上的标题在晨光下微微发亮,无声诉说着沙家浜的红色历史和徐耀良笔耕不辍的岁月。
“这些书都是我走村串巷访来的故事,是活生生的历史?!贝髯爬匣ň档男煲妓媸址槐?,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明亮:他走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
徐耀良对探寻红色文化的执念,还得从初三那堂历史课说起。
“你们这里曾出过一位英雄。”课堂上,外地教师的一句话,在少年徐耀良心中激起千层浪。
“他就是革命烈士石楚材,也是沙家浜最早一批共产党员,还建立了中共沙家浜镇党支部。”徐耀良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英雄离自己竟是这般近。也是从那一刻起,徐耀良为自己能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成长而深感自豪。
那是1939年的秋天,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挺进苏南的铿锵脚步犹在耳畔。当“江抗”决定撤出东路地区,奔赴新的抗日战场时,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留下了36名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在沙家浜,这些伤病员依靠常熟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与支持,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与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军民情深的故事。
春去秋来,村口老槐树下的故事会成了徐耀良最珍贵的课堂。老人们一遍又一遍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少年心田播撒下红色基因。
一年又一年,徐耀良就枕着阳澄湖的涛声,听着芦苇荡里的故事,长大了。
然而,时光荏苒,当年树下讲故事的老人们渐渐远去,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也在岁月流转中变得模糊。
徐耀良心头那份沉甸甸的自豪,蒙上了一层焦灼——那些浸透了热血与情义的传奇,怎能任其随风飘散?
“当年新四军的英雄们在这里浴血奋战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而当硝烟散尽,和平建设年代的民众在行进中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时候,是历史使命呼唤土生土长的我,自觉地加入了探寻当年英雄足迹的行列。”徐耀良说。
一个念头在徐耀良心中越发清晰而坚定:他要用自己的笔,将这些正在模糊、消散的历史,一一寻回,重新擦亮。
“我的一生都为红色文化鼓与呼”
1996年,徐耀良担任沙家浜镇文化站站长兼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馆长。他提笔书写的第一位英烈,便是常熟早期的革命先驱石楚材。这篇传遍大江南北的传记《沙家浜首富家的叛逆者》,深情描绘了石楚材的家庭、童年、青年时代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直至英勇牺牲的光辉一生。
1997年8月24日,徐耀良在徐市镇一位老通讯员的引领下,找到了曾跟随石楚材一起革命的沈福生。
听说徐耀良是沙家浜镇来的,沈福生老人十分激动道:“你们怎么到现在才来?你们如果再不来,我只能把我所知道的一切带到棺材里去了。”
这次见面,让徐耀良抢救挖掘到更多关于石楚材的细节,也成了打开历史闸门的钥匙。
从此,徐耀良开始执着地投身到收集历史资料的工作中去。田间地头,是他的“档案馆”,工作之余,徐耀良远赴新疆、黑龙江、吉林、安徽等省、区,以及南京、淮安、盐城、海安等地,走访了150多位老农民、知情人和老军人,从他们的口述中征集到许多珍贵的资料;浩瀚书海,是他的“矿藏”,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徐耀良就认真摘录积累下来,整理了90多卷家庭档案。
还原历史,追寻真相,徐耀良一直在路上。为了收集沙家浜36位新四军伤病员的事迹,徐耀良多次自费走访伤病员夏光、吴之勤。为了从侧面了解伤病员叶诚忠、张世万的生平事迹,徐耀良专程采访了他们的通讯班长沈喜福和徐道明。
徐耀良深知,仅仅做个“搬运工”远远不够。原始的口述、泛黄的史料,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去伪存真、反复打磨,才能成为有灵魂的文学作品。在他笔下,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碎片,被精心拾掇、拼接,逐渐还原出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图景。
截至目前,徐耀良共编著书籍34本,在常熟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作品600余篇。其中,最有影响的长篇革命斗争小说《沙家浜演义》,曾被常熟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一年,在无数听众心中烙下印记;《沙家浜昨夜风云》则摘得了2005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奖的桂冠。
“我要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满头银丝的徐耀良,依然在书桌前笔耕不辍。自2003年退休后,徐耀良坚持发挥余热,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创办了“扬帆书屋”和“红色书屋”,并被聘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特约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解红色历史,播撒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
“小时候我是听故事的人,现在我是讲故事的人?!奔湍罟菽?,他是游客们追寻历史的向导,将烽火连天的岁月娓娓道来,让冰冷的文物焕发生命的温度;在机关、学校、企业、田间地头,他更是革命火种的播撒者。他还申请加入了沙家浜镇志愿者队伍,退休10多年,徐耀良先后开展红色文化宣讲1000多场,听讲人员达10万余人次,被人们称为“红色宣传员”“农民作家”。
沙家浜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听着“徐爷爷”讲的故事长大的。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乡亲朋友,在徐耀良的感召下,也纷纷接过了追寻历史、红色宣讲的接力棒,让革命声音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更加嘹亮。
沙家浜镇为了给徐耀良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特地在红石文化活动中心为他辟出一间工作室。白天,徐耀良准时“到岗上班”,夜晚他则在自家书房伏案写作。为了拓宽视野,接触更丰富的资料,年届80的徐耀良自学电脑,在网络世界里继续追寻着创作的源泉,让红色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沙家浜的革命烽火,始终是徐耀良魂牵梦绕的课题?!坝腥怂滴沂桥┟褡骷?,有人说我是红色传人,也有人称我是沙家浜历史文化的活字典,实际我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承沙家浜的红色文化。所以,这辈子用我的脚,踏遍了沙家浜的每寸土地;用我的笔,记录了沙家浜的历史故事;用我的书,把家乡的故事传承下去;用我的嘴,去宣传沙家浜的辉煌历史?!?/p>
徐耀良如是说,如是做。暮色中,老人的银丝在风中飘动,那些故事正随着他的讲述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记者 施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