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1998年的深秋,一封跨越400公里的特殊邮件,悄然改写了皖南山区数百名孩子的命运。当年的王金元翻开那本《重建盘坑小学纪念册》,泛黄纸页间跃动的新四军老战士与社会善士的助学壮举,在他心底种下了绵延二十余载的助学火种。
人物名片
王金元,常熟市莫城街道三瑭村村民、原莫城文化站站长。
受《重建盘坑小学纪念册》一书中新四军老战士和社会善士建校助学的感人事迹影响,1999年,王金元怀揣着常熟民营企业家捐赠的2400元和他个人的1600元善款踏上了泾县的土地,从此走上了一条资助皖南革命老区泾县山区教育事业和贫困学生的助学之路。2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12个乡镇,曾52次翻山越岭实地探访。在他的努力下,200多位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助学团队,帮扶365名贫困家庭的孩子,累计捐赠善款578万余元。他还曾募资重建田坊小学,牵线常熟本地学校接收贫困地困难学子,成为了他们的“常熟爸爸”??上驳氖牵谕踅鹪躺璧闹е飞?,昔日的受助者如今已羽翼丰满,反哺成新的资助者,续燃爱与希望的不息火种。他曾获常熟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缘起:一本纪念册点燃初心
彼时刚退休的王金元收到泾县孤峰乡文化站老站长王直的来信,那些新四军老战士坚持助学的感人故事,让这位江南汉子彻夜难眠。次年凛冬未至,他怀揣着4000元善款踏上开往皖南的列车,这趟行程不仅开启了常熟与泾县的教育帮扶纽带,更在皖南群山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破冰:首赴泾县传递希望
1999年1月16日,王金元跟随王直老人考察了即将倒塌的田坊小学和拟将重建小学的新址。看到泾县老区因地处深山,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王金元更加坚定了扶贫助学的决心。在拟建新校址的荒坡上,他握紧乡教委主任刘文龙的手:“就算磨破嘴皮跑断腿,也要让孩子们坐进明亮教室!”
突围:多方奔走筹款助教
回到常熟的王金元化身“助学行者”,从党员家中到企业会议室,处处可见他奔走募集善款的身影?!鞍镆桓鲅褪蔷攘艘桓黾彝?。”王金元深有感触地说,一边精心整理并详细记录已受资助的学生情况反馈给资助人,一边也在不遗余力地为尚未获得资助的孩子寻找合适的资助人。
新生:新校落成惠泽深山
2001年8月,清脆的开学铃声响彻群山。新建的田坊小学有12间标准教室,当290多名孩子踩着青砖步道奔向新课堂时,王直老人含泪写下:“廿里山道书声琅,金元大爱润皖南。”这座承载希望的校园,至今仍是五村八寨最醒目的精神地标。
传递:饮水思源大爱传递
结草衔环,饮水思源。在王金元铺设的助学之路上,昔日的受助者如今已羽翼丰满,反哺成新的资助者,续燃爱与希望的不息火种。
“曾经被光照亮的人,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炬?!蓖醺盏娜松旒S≈ち苏饩浠暗囊庖濉5靡嬗诎钠笠导疑蚓旁氐摹耙欢砸弧敝Х龀?,这位从贫困中走出的青年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扎根芜湖的他,每年从薪水中拿出4000元设立专项助学金,让善意的链条在自己手中延续。
二十余载弹指一挥间,从青丝到白发,王金元的助学地图已覆盖泾县11所乡村学校。当我们追问这位76岁老人坚持的缘由,他摩挲着当年那本纪念册轻声说:“我知孩子们有鸿鹄高志,我便送上助学善心?!闭夥菘缭角Ю锏慕逃樵?,仍在续写新的篇章……